Online Catalog > Book
Check-outs :

每一天練習照顧自己 : 當我們為自己負起責任, 就能真正放手, 做自己

  • Hit:200
  • Rating:0
  • Review:0
  • Trackback:0
  • Forward:0



  • Bookmark: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keepsite
  • Introduction
  • About Author
  • Collection(0)
  • Review(0)
  • Rating(0)

《每一天,都是放手的練習》作者代表之作 銷售超過800萬冊
這是你的人生, 你要讓自己的人生好過一些。
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其實不是他人,而是我們自己。
常常,我們覺得別人沒把我們當回事,那是因為我們也沒有把自己當回事。
當我們全心全意都關注在他人身上,擔憂著,想要解決別人的問題,便會抽離自我,與自我失去聯繫。
而我們卻忘了人生最重要、也最常忽略的責任,就是照顧自己,讓自己好過一點。
放下對他人執著,讓他人做自己,讓他人自由,我們也就讓自己自由,才能真的關注自己,活出自我。
別再以他人為生命重心,別再從他人身上尋找快樂。 因為我們的幸福與快樂並非源自於他人,而是出自於自己。
別再從他人身上尋求認同與肯定,也別再藉由他人來衡量自我的價值。 因為我們來到這世上的目的並非迎合他人的期待。我們的人生也不屬於他人。
我們能仰賴自己,我們能做出決定。或許他人一直不在身邊,但我們可以在自己身邊。
本書作者以自身的經歷與對人生的省思,來告訴讀者,我們在人生中最終無法逃避的,就是我們得自己負責照顧自己。
作者在書中列出許多寶貴的建議與練習,鼓勵讀者藉由放下執著、讓自己自由、不再當受害者、擺脫依賴、活出自己的人生、跟自己談戀愛、處理怒氣、設定自己的目標、順應自己的感覺、學會生活學會愛,勇敢地做自己,給自己所需要的,忠於自己,生命中很多的情況都會神奇地轉好。
現在,就跟自己承諾,我們永遠會在自己身邊。不管人生帶來的是什麼,我們都能面對。
給自己一個擁抱,給自己無盡的忠誠,讓我們開始照顧自己,負責任地過好自己選擇的人生,也讓別人依自己的選擇過生活。
不論發生什麼,都不要停止照顧自己。我們值得的。
林蕙瑛(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資深婚姻與家庭協談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佳家人際智能開發心理治療所所長) 夏惠汶(開平餐飲學校創辦人、台北市教育會理事長) 紀惠容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許皓宜(諮商心理學博士) 楊聰財(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副教授) 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本書特色 ★《每一天,都是放手的練習》作者最重要代表作 ★全美心理諮商師、心理治療師推薦 ★美國亞馬遜心靈勵志類排行榜第一名、紐約時報暢銷書 ★超過八百萬的讀者認為本書讓自己從人生谷底翻身 ★書中涵蓋許多建議,幫助讀者面對人生的各種狀況 ★每章附有練習活動,可以幫助讀者練習與檢視 ★附有檢視表,可以加以評估自己的狀況。 ★有案例說明,清楚易懂。

《每一天,都是放手的練習》作者代表之作 銷售超過800萬冊
這是你的人生, 你要讓自己的人生好過一些。
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其實不是他人,而是我們自己。
常常,我們覺得別人沒把我們當回事,那是因為我們也沒有把自己當回事。
當我們全心全意都關注在他人身上,擔憂著,想要解決別人的問題,便會抽離自我,與自我失去聯繫。
而我們卻忘了人生最重要、也最常忽略的責任,就是照顧自己,讓自己好過一點。
放下對他人執著,讓他人做自己,讓他人自由,我們也就讓自己自由,才能真的關注自己,活出自我。
別再以他人為生命重心,別再從他人身上尋找快樂。 因為我們的幸福與快樂並非源自於他人,而是出自於自己。
別再從他人身上尋求認同與肯定,也別再藉由他人來衡量自我的價值。 因為我們來到這世上的目的並非迎合他人的期待。我們的人生也不屬於他人。
我們能仰賴自己,我們能做出決定。或許他人一直不在身邊,但我們可以在自己身邊。
本書作者以自身的經歷與對人生的省思,來告訴讀者,我們在人生中最終無法逃避的,就是我們得自己負責照顧自己。
作者在書中列出許多寶貴的建議與練習,鼓勵讀者藉由放下執著、讓自己自由、不再當受害者、擺脫依賴、活出自己的人生、跟自己談戀愛、處理怒氣、設定自己的目標、順應自己的感覺、學會生活學會愛,勇敢地做自己,給自己所需要的,忠於自己,生命中很多的情況都會神奇地轉好。
現在,就跟自己承諾,我們永遠會在自己身邊。不管人生帶來的是什麼,我們都能面對。
給自己一個擁抱,給自己無盡的忠誠,讓我們開始照顧自己,負責任地過好自己選擇的人生,也讓別人依自己的選擇過生活。
不論發生什麼,都不要停止照顧自己。我們值得的。
林蕙瑛(東吳大學心理系兼任副教授、資深婚姻與家庭協談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佳家人際智能開發心理治療所所長) 夏惠汶(開平餐飲學校創辦人、台北市教育會理事長) 紀惠容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許皓宜(諮商心理學博士) 楊聰財(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副教授) 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本書特色 ★《每一天,都是放手的練習》作者最重要代表作 ★全美心理諮商師、心理治療師推薦 ★美國亞馬遜心靈勵志類排行榜第一名、紐約時報暢銷書 ★超過八百萬的讀者認為本書讓自己從人生谷底翻身 ★書中涵蓋許多建議,幫助讀者面對人生的各種狀況 ★每章附有練習活動,可以幫助讀者練習與檢視 ★附有檢視表,可以加以評估自己的狀況。 ★有案例說明,清楚易懂。 梅樂蒂.碧緹(Melody Beattie)1948年生於明尼蘇達州,曾做過記者、自由撰稿作家。1986年她開始有出書的想法,遭到20家出版社拒絕之後,終於找到伯樂,並於隔年出版後,讓她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心靈勵志作家。她的這本成名作即為《每一天練習照顧自己》,目前已銷售超過八百萬本,翻譯成十餘種語言,直到今日仍十分暢銷。而她的另一代表作,《每一天,都是放手的練習》在台灣亦成為各大書店排行榜暢銷書。
碧緹之所以受到數百萬讀者的信任,相信她睿智的話語與指引,是因為她曾親身體驗過他們正在經歷的痛苦。她這一生中,遭遇過遺棄、綁架、性侵、酗酒、嗑藥、離婚,喪子。透過自己的生命經驗和生活的感想,她深入淺出寫下如何勇於突破的信念和哲學,因為她深刻了解被拋棄的感覺,知道怎樣幫助那些還在痛苦中載浮載沉的人。
在過去27年裡,碧緹已出版18本書,除本書與《每一天,都是放手的練習》之外,還包括《旅行讓感覺更好》、《珍愛》、《超越共依存症》、《悲傷俱樂部》、《愛我,就不要控制我》等,另外在報章雜誌發表過數百篇文章,並常上「歐普拉秀」等許多電視節目,時代雜誌與People等亦常常專訪她。她也常在全球各地演講。目前她定居在南加州。 碧緹了解如溺水者無助的感覺,她對那些還在掙扎的人感同身受,為他們丟出了一條救生索。──《時代雜誌》
我的諮商師推薦我這本書,剛開始我很不情願,但當最後沒辦法拿起來看時,我很高興自己看了這本書。我終於了解自己被困在無法讓人成長與滿足的操控行為中。這本書完全改變了我和男友的關係,我現在會為自己或他人做什麼是我想要這麼做,而不是我想要討好別人。──美國讀者Whitney Kieser
我是一名諮商師,我推薦這本書給我的病人,他們都正努力地想從人生中所受的傷害走出來。──美國讀者Free
這本書是我的諮商師推薦給我的,讓我大開眼界,而且看到自己應該做的一些改變。我做了一些改變,那對我可是非同小可。──美國讀者Carson
如果你準備好要誠實地檢視自己,而且希望自己做的事情決定都是出於自己的抉擇,那麼這本書非常有用。──美國讀者mcpspam
這是一本每個人都該讀讀的書,可以讓人看到是哪些不健康的行為讓我們無法過一個真實、忠於自我的人生。非常實用,而且很多句子我都畫起來,讓自己可以記得,並且提醒自己!這本書真的幫助我從痛苦中走出來。──美國讀者researcher
這本書提供了非常寶貴的方法,幫助我們學會如何愛自己、在愛中放手,並且接受現實。──美國讀者Rayne
這本書裡有很多實用的案例與提示,可以運用到我們每天的生活中。作者的文字淺顯易懂,那些提示幾乎立刻就能用在生活上與人與人的關係中。對於需要學習如何不要那麼依附別人、希望自己更獨立的人非常有幫助。──美國讀者book_lover22l
這本書會讓你更瞭解什麼是控制他人的行為,以及如何放手。──美國讀者Rosa
我是71歲的男性讀者,雖然這本書是一位女性所寫,但男性讀者也很容易可以體會。讀完這本書,我覺得肩頭的重擔終於可以放下,第二天就見到正面的效果,事實上,每個認識我的人都發現,我看起來放鬆多了,也快樂多了,這都要歸功於這本書。──美國讀者Richard G. Berry
我每天讀這本書,比那些冥想的書更有幫助。──美國讀者Carol
我的人生一團糟,跌到了谷底,直到我讀到這本書,我的生命才開始改變。這本書回答了我所有的疑問,讓我重新徹底檢視自己與自己的處境,而且評估自己到底病得多嚴重。是的,我是在兩性關係中生病的那一方。希望這本書可以幫助你,不論你的處境為何,也希望你可以再次作自己人生的主人。你要學會如何照顧自己。你是值得被愛,要學會如何接受一段健康的兩性關係所帶來的幸福。──美國讀者Peter Cannice
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在照顧別人,也就是覺得或認為自己要為別人負責任,覺得自己有義務要幫別人解決他們的問題,覺得付出卻沒有人感謝你,覺得被利用,或者在你的生命中跟他人的界線不清,覺得自己溝通不良,或者自我價值低落,請讀這本書,你會了解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 ──美國讀者Heather
這本書拯救了我、甚至我的人生。我曾試著每天「修復」我的世界,但每次都是痛苦。當我已完全失去希望、信任和愛時,我朋友推薦這本書給我。我本來很懷疑,想又是一本DIY教你修復自己那個脫序生活的書,但我讀完茅塞頓開,第一次我了解自己的行為是如何導致自己一次又一次傷心和沮喪。書中的敘述完全一針見血,我到處看到自己符合的徵兆。我不免覺得害怕,但也覺得振奮,因為我知道自己不是唯一一個,而且也知道如何尋求幫助。這本書幫助我走過人生的低潮。每當我想要面對現實,想要想到的是自己,而不是別人,我就會打開這本書,讓這本書療癒我。 ──美國讀者 作者的話PART 1 照顧自己的基本概念放下                                                         別總是聞風即動                                             讓自己自由                                                 不再當受害者                                                 擺脫依附                                                     活出自己人生                                             與自己談戀愛                                             學習接受的藝術                                            去感覺自己的感受                                            憤怒                                                       沒錯,你可以思考                                        設定自己的目標                                            溝通                                                    其他重點                                                學會生活,重新去愛                                        PART2 故事潔西卡的故事                                                其他故事                                                     PART3 什麼是共同依賴共同依賴                                                 共同依賴特質                                                 
後記一後記二推薦文 不管人生帶來的是什麼,我們都能面對
本書的主旨就是要鼓勵大家開始照顧自己。而本章的目的,就是告訴大家,我們可以照顧自己,並非無能為力。做自己與為自己負責並不需要如此痛苦和畏懼。不管人生帶來的是什麼,我們都能夠處理,不必需要如此依賴旁邊的人。我們與他人並非連體嬰,不必非得要某個人才能生活。誠如有位女性所說:「好幾年來我一直告訴自己,沒有某個人,就活不下去。但我錯了。我結過四次婚,他們都走了,可是我還活得好好的。」了解沒有某人,我們照樣能生活,並不表示我們不要跟某人生活,而是或許能用行得通的方式,讓我們自由去愛,自由生活。情緒上的安全感與目前沒有安全感的程度,都是我們做決定時,必須牢記的深入議題。有時我們是在情緒上和經濟上依賴對方,那麼要面對的就是這兩大問題,這兩者可能相互連結,也可能沒有關連。不管是哪個都不容小覷,需要仔細考量。要是在經濟或情緒上依賴他人,而事實也的確如此,那就必須接受,並加以考量。但我相信我們是可以努力降低依賴,而且只要我們願意,是可以擺脫依賴。
以下我列舉出對於擺脫依賴可能有幫助的方法:1. 盡可能告別童年發生過的事情。發洩悲傷。有自己的觀點。想想我們童年發生的事情,是如何影響現在的自己。
這是一位個案的故事。她父親在她五歲時離家,而還在家的五年,也大多喝個爛醉。儘管兩人住在同一個城市,父親搬走後,父女倆就很少見面。父母離婚後,父親來看過她幾次,但只是維持表面的父女關係。長大後,她偶爾會打電話給父親,通知他自己的一些人生大事,包括高中畢業、步入禮堂、迎接第一個小孩、離婚、再婚、再度懷孕等。每次打過去,父親會講個五分鐘,會說以後去看她,然後便掛斷。她表示,這不會讓她特別生氣或受傷,因為她早料到父親會如此反應。她需要父親的時候,他都不在身邊,也永遠不會。他並未參與父女關係。從他身上得不到愛,什麼都得不到。但這就是人生現實,不會讓她特別難過。她真的認命了,也認為自己面對了父親的酗酒,並處理當中問題。父女關係就這樣持續多年。當她最近處於離婚低潮,有天晚上電話響起,是父親打來。有史以來他頭一次撥過來。她說,當時她的心臟砰砰亂跳,幾乎就要跳出來。父親詢問她與家人近況,而這個問題過去他總是避而不談。她其實很想告訴父親,自己已經離婚(她一直想向父親哭訴,得到安慰)。正當遲疑該不該這麼做時,父親開始啜泣說,自己如何被鎖在精神病房,簡直毫無人權可言,這不公平,她能不能幫幫他?她很快三言兩語帶過,掛上電話,接著坐在地上大聲痛哭。「我還記得自己坐在地上大哭:『你從來都不在。從來沒有。現在我需要你。就這麼一次讓自己需要你,結果你還是缺席。而且,還要我去照顧你。』」「哭完後,說也奇怪,我居然感覺出奇平靜。」她說。「我想這是第一次我讓自己悲傷,或對父親生氣。接下來幾個星期,我開始能夠了解,真正的了解。他當然從來沒在我身邊。他從來就沒在任何人身邊,連他自己也沒有。我也開始體悟到,自己外表堅強,但內心卻感覺沒人愛,非常沒人愛。在我心裡某處,我幻想自己有個慈愛的父親,但他離開了我(拒絕我),是因為我不夠好。我某些地方有問題。現在我總算知道事實為何。不是我不討人喜歡,也不是我把事情搞砸(儘管我知道自己也有問題)。而是他。」「在那之後,某件事發生在我身上,」她說,「我不再需要他愛我。那個事實讓我徹底自由了。」
在此我並不是要說,這個女人的所有問題,在她悲傷過後或意識到事實真相後,就全部迎刃而解。她可能還有更多悲傷要發洩,也還需要處理依附的特質。但我相信之前發生的事幫助了她。
2. 培育和寶貝我們內在那個害怕、脆弱又有需要的小孩。無論我們是多麼自給自足,這個小孩永遠不會全然消失。壓力可能會讓這個小孩哭喊嚷嚷。雖然沒有去刺激,這小孩可能在不經意時,突然冒出來,要人關心。
有天我做了個跟這個有關的夢,我想剛好可以用來說明。夢中有個小女孩,大約九歲,被媽媽獨自丟在家好幾天。由於家裡沒大人,小孩深夜還在社區四處閒逛。她沒有惹什麼麻煩,而是像在找東西,設法殺時間。一到晚上,她就不想獨自待在家。那種孤獨太可怕了。當她媽媽終於回來時,鄰居過來抱怨小孩到處亂跑,無人看管。媽媽一聽勃然大怒,開始罵小孩小孩不乖。「我說不在時妳要待在家裡,叫你不要闖禍,有吧?」媽媽大喊。小孩沒回話,甚至沒掉淚,只是站在那低垂雙眼,默默地說:「我覺得肚子痛。」
別打那個脆弱的小孩,當他/她感到害怕,不想一個人待在黑暗裡的時候。我們不必讓內在小孩為我們做決定,但也別就忽視這小孩的存在。傾聽內在小孩在說什麼。要是有需要,就讓他/她哭出來。安慰這個內在小孩,找出他們的需求。
3. 別再從他人身上找尋快樂。我們快樂與幸福的泉源並非來自其他人,而是在於自己。學習以自己為生活中心。
別再以他人為中心,別再只關注他人。安身立命在自己身上。別再從他人身上尋求如此多的認同與肯定。我們不需要所有人或任何人的認可,只需要自己的肯定。我們和其他人一樣,都能從自己內在尋求快樂,做出決定。找到自己內在平和、健康與自尊的來源,好好發展。感情能有幫助,但卻無法成為來源。從內在找到個人情緒安定的根本吧。
4. 我們能學習仰賴自己。或許他人一直不在身旁,但我們能開始在自己身旁。
別放棄自己,別放棄自己的需求、想望、感受、生活,以及關於我們的一切。承諾我們會永遠在自己身旁。我們能相信自己。我們能應對及處理人生迎面而來的事件、問題與感受。我們能相信自己的感受和判斷,並解決自己的問題,也能學會如何與無法解決的問題共處。我們必須相信自己所依賴的人──也就是我們自己。
5. 我們也能仰賴神。祂一直都在,且很關心。我們精神上的信念能提供我們強烈的安定感。
讓我說明一下這點。我住的社區很偏僻,有天晚上必須走到家後面的小巷,才能到車上。我要老公從二樓窗戶留意我是否平安,他也答應。當我穿越後院,遠離家的安全範圍,獨自進入暗夜時,便開始感到害怕。我轉身望向房子,看到老公在窗邊,他就在那看著我,一直待著。剛才的恐懼頓時消失,我感到寬慰又安全。這讓我想到相信上天,得知祂總會看著我的人生,讓我也同樣覺得寬慰與安全。我努力指望的就是這種安全感。有些人開始相信上天已經背離我們。我們有這麼多痛苦,這麼多祈求都沒得到回應,有時可能長期都會哭喊:「上天去了哪裡?祂為何不在?為何讓這樣的事情發生?為何不願幫忙?為何要拋棄我?」上天並未拋棄我們,是我們拋棄自己。祂一直都在,也十分關心。但祂期望我們能與祂一起照顧我們自己。
6. 努力「擺脫依附」。開始檢視我們是如何在情緒與經濟上依賴別人。
不管我們是想繼續維持一段關係,或想結束一段關係,開始照顧自己。在《獨立女性》一書中,作者提出,照顧自己時,要採取「勇敢的脆弱」的態度。言下之意就是,雖然你感到害怕,但無論如何還是咬牙去做。我們能感知到自己的感受,談論自己的恐懼,接受自己與現狀,然後開始邁向「擺脫依附」的旅程。我們可以做到的。我們不必時時刻刻都要堅強起來,獨立自主並照顧自己。我們其實可以感覺害怕、軟弱,甚至絕望,以後也可以。這是很稀鬆平常,甚至是很健康。真正的力量來自於感覺自己感受,而非來自全然忽視。真正的力量,並非來自永遠假裝堅強,而是必要時承認個人弱點與脆弱。
我們許多人都有暗夜低潮,都有孤獨、不確定感,且承受著需求與想望無法被滿足以及一直被忽略的痛苦。有時道路濕滑又霧氣重重,我們看不到希望,感受到的只有恐懼,而目光所及也全是暗黑一片。我曾在這樣的夜晚開車。我本身不愛開車,尤其遇上這種壞天氣,更是不愛。我在駕駛座上全身僵硬又恐懼不安,幾乎什麼都看不到,車前燈頂多也只照到路上幾英尺。我幾乎什麼都看不見,而且開始感到恐慌。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接著,心中突然浮現出一個讓人安靜下來的念頭。這條路只有幾英尺有照明,但每當前進幾英尺,就又會有新的路段有燈光。看不看得到遠方並不要緊。要是我放輕鬆,想要看到多遠都能看到。當下處境雖然不盡理想,但只要保持鎮定,並運用現有資源,我一定可以辦到的。
你也能度過難關低潮。你可以照顧自己,並相信自己。往目光所及之處前進,等你到達那裡時,將會看得更遠。

Must Login
Must Login
Must Login
Must Lo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