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ine Catalog > Book
Check-outs :

誰都不准通過!

  • Hit:234
  • Rating:0
  • Review:0
  • Trackback:0
  • Forward:0



  • Bookmark:
轉寄 列印
第1級人氣樹(0)
人氣指樹
  • keepsite
  • Introduction
  • About Author
  • Collection(0)
  • Review(0)
  • Rating(0)

不管是誰,都不准踏上這本書的右頁!
在某個國家裡, 衛兵總是服從將軍的命令,從來不會質疑。
這次他接到的命令是,「不准讓任何人越線!」
他一定要幫將軍 維持這本書「右頁的空白。」
人群聚集在邊線時,衛兵承受著很大的壓力。
如果所有人都不可以走到下一頁去, 這個故事會發生什麼事呢?
推薦 ★★★★ 波隆納書展「最佳歐洲童書出版社」最受歡迎代表作
關於規則,讓我們來想想……
朱家安 (哲學教育工作者及作家)、幸佳慧 (兒童文學作家)、 林蔚昀 (作家及波蘭文譯者)專文讚賞推薦
雖然,這個世界上大概沒有那種可以完全不受規則限制的人類…… 但是,這些規則真的必要嗎? ——朱家安 (哲學教育工作者)
即使是小動物、工商士農、尚未出生的小孩,甚至挖洞越獄的牢犯,都應有基本人權的保障。而要防止集權的滋生與擴張,每個力量都算數。 ——幸佳慧 (兒童文學作家)
一本令我會心一笑的書。這笑同時是內心頑皮小孩被同理、接受的笑(是啊!誰沒有越過界?),也是作為一個媽媽的苦笑。(哪一個媽媽的規矩沒有被打破過?) ——林蔚昀 (作家及波蘭文譯者)

不管是誰,都不准踏上這本書的右頁!
在某個國家裡, 衛兵總是服從將軍的命令,從來不會質疑。
這次他接到的命令是,「不准讓任何人越線!」
他一定要幫將軍 維持這本書「右頁的空白。」
人群聚集在邊線時,衛兵承受著很大的壓力。
如果所有人都不可以走到下一頁去, 這個故事會發生什麼事呢?
推薦 ★★★★ 波隆納書展「最佳歐洲童書出版社」最受歡迎代表作
關於規則,讓我們來想想……
朱家安 (哲學教育工作者及作家)、幸佳慧 (兒童文學作家)、 林蔚昀 (作家及波蘭文譯者)專文讚賞推薦
雖然,這個世界上大概沒有那種可以完全不受規則限制的人類…… 但是,這些規則真的必要嗎? ——朱家安 (哲學教育工作者)
即使是小動物、工商士農、尚未出生的小孩,甚至挖洞越獄的牢犯,都應有基本人權的保障。而要防止集權的滋生與擴張,每個力量都算數。 ——幸佳慧 (兒童文學作家)
一本令我會心一笑的書。這笑同時是內心頑皮小孩被同理、接受的笑(是啊!誰沒有越過界?),也是作為一個媽媽的苦笑。(哪一個媽媽的規矩沒有被打破過?) ——林蔚昀 (作家及波蘭文譯者)
伊莎貝爾‧米荷絲‧馬汀斯 (Isabel Minhós Martins)
伊莎貝爾生於一九七四年,里斯本人。過去一直都很喜歡讀故事,也喜歡聽各式各樣的故事……它們分別來自祖父母、鄰居、姑姑阿姨、朋友。
她始終最愛的謎團是字彙。我們可以靠字彙達成什麼?字彙又能透過我們獲得什麼?
她偏好新聞學和文學,但決定(追隨朋友)走上不同的道路,攻讀藝術。在里斯本藝術大學修習溝通設計後,她進了幾家行銷顧問公司,最後和三個朋友創立橘子行星出版社(Planeta Tangerina)。
二○○四年,橘子行星出版了第一本書《每日書》,故事由伊莎貝爾撰寫。之後她陸續又寫了許多本書的故事,它們大多由橘子行星出版,如今售出多國版權。
曾獲第一屆孔波斯特拉國際圖畫書獎(International Prize for Picture Books of Compostela)優選,獲選the Awards Author of the SPA / RTP優秀兒童文學作品。
橘子行星(Planeta Tangerina)於二○一三年波隆納書展獲選「最佳歐洲童書出版社」。
繪者 柏南多‧P‧卡瓦洛 (Bernardo P. Carvalho)
一九七三年生於里斯本,里斯本藝術大學畢業。橘子行星(Planeta Tangerina)出版社共同創辦人。
二○○八年,以《爸爸的ㄅ》(D for Dad)贏得書籍藝術基金會贊助的「世界最佳書籍設計獎」優選。
二○○九年,他的《兩條路》(The Two Roads)贏得韓國第二屆CJ國際繪本大獎,同年也以《慢慢趕》拿下國家插畫獎。
二○一一年,《第二世界》被委內瑞拉圖書銀行選為年度最佳書籍。
譯者 黃鴻硯 公館漫畫私倉兼藝廊「Mangasick」副店長,文字工作者。著有評論小誌 《刺戟——青林堂與青林工藝舍簡史》,譯作有《觸發警告》、《Another episode S》、《娃娃骨》、《飄》(合譯)、漫畫版《無魂者艾莉西亞》系列、《銀砂糖師與紅王國》、《向陽處的她》等書。
總導讀 思思想想才有活水良田 兒童文學作家、繪本推手 幸佳慧
種子落地會長出一片綠,那麼拿字播種究竟要耕出一畝什麼田來?
當我讀Thinking系列這四書時,我不禁喜出望外,回首忖度我們臺灣童書出版一路走來從保守到開放,在不斷洗鍊下,讀者接觸童書,已不再只是被取悅或傳輸的被動姿態,當前的出版社已能大方打出「讀繪本也要思考」的招牌了。
這代表市場準備好引進更多元議題與觀點的作品進來,這件事的成熟表示具有一定支持的讀者群存在。靠著這份支持,我們固著的迴圈才能打破開散,當社會用具份量的作品與能思辨的態度對待閱讀時,我們才能預見開闊的本土創作者與閱讀文化。
用字耕田,用意當不在飽腹,而重在思辨――人類獨有的智性能力――依此跨出小我思維,人與人的情感、社群與社群的相處、人類與土地的關聯、世代與世代的連續才能同時獲得充實。這系列正是打開如此視角,帶我們思索生命的包容與期許、思索生命的放手與再連結,也思索生命在萬物自然與群體裡的角色定位。
美國的《我盼望……》是以大人口吻獻給孩子的祝福小語集錦,看似香甜不需費神,但每頁的詩性小語,配上和文字語意若即若離的圖畫,便成為大小讀者延伸對話的豐饒情境。像是「我盼望你是『我們』比『我』還多」配上一幅四人拔河的圖,當讀者思索文圖關聯時,才會體悟大人期望孩子能多融入群體、把他人考量在內,而非當個凡事只以我出發、只在乎自己的人。
又如「我盼望你的意志比陡坡還多」,搭了小男孩費力拉著一棵樹苗往小山上爬的圖畫,讀者因此有機會思考小男孩為何要戰勝陡坡?那個意志的目的為何?是否值得他使用這麼多意志?
大人對孩子的呵護有百百種,因為我了解你看到雪花的驚喜興奮,所以「我希望能給你比舌頭嚐到的還多的雪花」,這是象徵式的愛;因為我知道你愛泡泡,所以洗澡時我愛你被泡泡淹沒,這是給得起的愛;我知道水深會讓人害怕,但我還是希望你不要一下就放棄,有時也許踮個腳尖就能克服恐懼,還能享受自己的努力並展顏分享別人,這是一起承擔而不溺寵的愛。這本書勾勒出大人對孩子的生命期許,不只可品味,更需一起討論思索。
荷蘭的《愛,無所不在》談的則是生命路程的失措與再出發。每個生命無所避免都會遇到這樣的課題:「當生活的太陽隕落時,我們能否留住生命的明亮?」許多人認為「死亡」對兒童來說是禁忌,是無法言說的主題。這或許是出於成人捨不得孩子接受事實的善意,但呵護的同時恐怕也逃避,並矮化了兒童認知與心智的能力。
兒童在年幼時就已學習處理與家人短暫分離的焦慮,他們學著把線性時空被其他人事物切開,學著認清生命各有路徑,無法全都聚合在他們身上,也無法全數服從他的意念。因此,孩子對於「暫離」或「永別」這些抽象的感知能力是可以提升、思索的。只要經過適當引導,受創心靈不但可逐漸填補實體告別的抽空,也能放大既有情感的能量。
故事裡的小蘭在探索過程中,逐漸將實體佔有的愛轉化為抽象情感的共享,明白過去那份愛並沒有消逝,而留在每個逝者曾走過的足跡裡,也在小蘭如何詮釋母親的定義裡。插畫家布魯茵隨著故事節奏在最後幾頁解放了原本晦暗糾結的色塊與筆觸,讓畫面輕盈明亮起來。文圖相輔,不但細微的擴充「擁有」的定義,也療癒了願意思索「沉重」的人。
法國的 《什麼都有,什麼都沒有》以寓言體娓娓道來信奉「開發主義」的形成與後果。人類,身為高度使用跟製造工具的高智商物種,沒有在保障弱勢與均衡資源上扮演能者多勞的角色,反而將眼前的資源視為己有、盡情取用與建設。
大地上從本來幾棵樹,長出更多的樹後又帶來湖、河跟多元物種的生命,如此茂密的生態,在主角商先生的眼裡卻是貧脊不足的。於是商先生不斷添加,就像建蓋樂高積木一樣,沒多久繁榮勝景就取代一切,但這座看似雄偉的都市卻有它脆弱的缺口,一個瞬間化為廢墟。創作者畢洛多用簡潔的語彙,藉商先生之口,呼籲人類在遠方綠地與生物消逝之前,能思索「不多也不少」的哲理。
葡萄牙的《誰都不准越界》兩位創作者用幽默的隱喻――一位握有大權的將軍決定讓自己獨占書頁,因而限制其他人參與故事的自由――詮釋了集權形成與解構的過程,趣味橫生又寓意深遠。
故事一開始,服從命令的衛兵因為防守邊界,引來人民對他的質疑,這些對話反映了人類社會在建構規則時會發生的拉扯。將軍口中那些「好幼稚」的人其實各有自己的名字與生命軌跡,他們的發聲:「為什麼不能越線?會有天大危險、有人入侵、有人示威遊行嗎?」「那樣太瘋狂了!」「為什麼要遵守?」「立刻逮捕他!」「想都別想!」「這不是你一個人的故事!」事實上展現了公民思辨與行動的力量。
以至於,最後防守的衛兵逐漸鬆解讓步,與人民站同一邊,退卻了恣意擴權的將軍,並保住大眾該享有的自由。這個令人發笑的劇情,談自由的限縮與爭取,也申論了人權概念:即使是小動物、工商士農、尚未出生的小孩,甚至挖洞越獄的牢犯,都應有基本人權的保障。而要防止集權的滋生與擴張,每個力量都算數,都很重要。
讀完這些書,回頭再想「拿字播種究竟要耕出一畝什麼田景來?」
我想,這時答案已蕩漾於心了:有思辨的閱讀,推窗是得以遠望的,就像一塊旱地有了活水,才有永續的良田一樣。
 
導讀
關於規則,讓我們來想想…… 哲學教育工作者、哲學作家 朱家安
這個世界上大概沒有那種可以完全不受規則限制的人類。就算和家人朋友搬家到沒有警察和政府的地方,彼此的相處也多少受到互相約定的規則影響,例如,你總不會因為不會被警察干涉,就偷吃弟弟的蛋糕吧!(會嗎?)或許一個人躲起來生活,可以真的避開所有的規則(但是我們心裡的規則呢?)不過那種生活大概很少人能忍受吧!
身為許多地方受到規則限制的人,偶爾會反過來思考:「這些規則真的必要嗎?有沒有哪些規則需要修改一下,才能讓大家的生活都過得比較好呢?」本書介紹了一個很極端的例子,「逼」大家想這個問題。故事裡「不准越界」的規則,似乎純粹只是為了滿足將軍自己的願望,但是,其他人有義務要配合將軍的願望嗎?
有一些思考和提問的方向,可以協助書裡的故事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接軌:
•我們過的日子裡,受到哪些規則限制? •有沒有那種「雖然存在,但是我們很少注意到」的規則? •這些限制我們的規則,背後有什麼道理嗎? •如果不守規則也不會被發現,那我們就不需要守規則了,是嗎? •有沒有那種「我覺得實在是沒什麼道理,但是其他人都遵守,也不想改變」的規則? •如果有的話,怎麼辦呢?
故事裡的規則非常簡單明確,故事裡的居民很容易發現它的存在,也很容易發現它好像沒有什麼道理。但我們實際生活中遇到的規則並不見得如此:有些規則因為我們習慣了,反而不會意識到;有些規則的內容並不明確;有些規則的內容或許有爭議,但大家不知怎地好像都可以接受……對於這些規則有更多反思,或許就是掌握自己的生活的其中一步吧!
導讀
從《誰都不准通過!》談越界之必要
作家及波蘭文譯者 林蔚昀
《誰都不准通過!》是一本令我會心一笑的書。這笑同時是內心頑皮小孩被同理、接受的笑(是啊!誰沒有越過界?沒有偷吃過糖果、沒洗手卻說有洗?),也是作為一個媽媽的苦笑(哪一個媽媽沒有訂下規矩,然後又被孩子挑戰?哪一個媽媽的規矩沒有被打破過?)。
身而為人,我想就是永遠要面臨「遵守規矩、挑戰規矩」之間的兩難吧。有些規矩很合理,遵守它對我們有益(比如遵守紅綠燈、過斑馬線),但是有些規矩很不合理,遵守它對我們無益(沒吃完飯不能下餐桌、午休時間不能抬頭)。這時候,規矩能不能更動?能不能與訂下規矩的人溝通?訂規矩的人願不願意接受不同的意見,和其他人一起找出共同的、更好的解決方式?
在《誰都不准通過!》中,獨裁的將軍不想和任何人溝通,而他訂下規矩(不准跨過頁面)的理由,也只是為了他自己好。衛兵本來很聽他的話,盡忠職守地阻止其他人越界,但是就像在現實中百分之九十的狀況——總是會有意外發生。兩個小孩的球意外地越界了,這時候衛兵可以繼續以不變應萬變,說:「大家都要守規矩。」或者可以隨機應變,就新的情況作出新的判斷。
衛兵選擇了後者。他的選擇就像是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Janusz Korczak)所做的一樣——當柯札克發現自己無法用規定強迫孩子們不要在寢室中交談,他沒有選擇用棍子威脅孩子,而是選擇研究,和孩子交談,然後發現孩子也需要睡前的寧靜時光,和朋友說一些私密的事(回憶、傷心的事、對未來的夢想)。於是,「越界」不但沒有帶來混亂,反而帶來了好處。柯札克因為孩子的越界更了解孩子,《誰都不准通過!》中的衛兵則因為孩子的越界,發現:「咦,讓大家通過好像也不會怎樣呢,反而會讓大家更快樂。」而當將軍怒氣沖沖地出現,群眾擁戴的也是可以視情況調整規矩的士兵,而不是獨裁、把規定強加在別人身上的將軍。
當然啦,現實不是想像,現實中的越界可能會得到支持鼓勵,但也可能不會成功,讓越界的人受到懲罰、不公平的對待、甚至傷害……另一方面,也不是所有的越界都是好的、合理的、可以被接受的。但是,我們還是會越界(這是人的天性),並且在一次又一次的越界中,找到規矩和自由之間的平衡。其實,規矩和自由不必是對立的——是一體的兩面,可以互相合作。就像法國繪本作家Gabriel Gay在《紅綠燈》(Rouge et vert)中點出的:不讓任何人通過的紅燈和讓所有人通過的綠燈必須互助合作,才能維持交通的順暢。
我想,在成長的路上,父母和孩子應該都會遇到很多次越界和遵守規矩之間的兩難吧。如果父母和孩子把每一次的越界看成是重新定義界線的機會,也許就可以減少一些糾紛及衝突,多一點互助合作的彈性呢!

Must Login
Must Login
Must Login
Must Login